中国需要软银一样的腾讯吗?
2018-05-18 14:46:24
  • 0
  • 0
  • 0

作者:一言楠尽

5月17日腾讯发布2018年一季度财报,营收735亿,同比增长48%,净利润249亿,同比增长65%,港股开盘后股价高开低走,最后收盘定格在+3.74%上。

从增长来看,腾讯依然保持着青春期一般的增速,这是股价大涨的主要原因。不过漂亮的财报后,腾讯投资似乎取代了腾讯主营业务,成为被业界多方讨论的焦点,华尔街日报甚至指出:「腾讯的行事风格越来越像软银」。

根据一财科技的报道,如果腾讯在财报中披露的对外投资金额加总,已经达到了达到惊人540亿元,约等于季度收入的73%,超过净利润的2倍。

财报还显示,外部投资给腾讯直接带来了60亿——接近25%的净利润增幅,正向角度来看,腾讯的利润增长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

不过市场上也存在着悲观的看法——彭博社就认为,腾讯「六合彩」式的投资将带来的弊端——不断增长的成本和投资将损害公司的自有现金流与未来盈利能力,「同比增长200%的资本开支和同比下降46%的自由现金流似乎都证明了这一点」。

不应只是「生意人」

前段时间,潘乱的一篇《腾讯没有梦想》指出。腾讯错失不少本该属于自己赛道的机会、却在投资上越走越远,文风犀利有理有据,引发了全行业对腾讯的讨论,这次财报出炉后,腾讯成为一家投资公司的趋势似乎已经越来越明显,外媒说像软银,投资圈还有人说像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投资公司主体),这里我们对公司的战略方向不做讨论,但在当下国内互联网发展趋势下,我们真的需要一家投资公司腾讯吗?

还远没到时候。

软银所在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多年,互联网公司与中美压根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在国内,软银几乎没有什么快速增长的投资标的,反而在海外捞到了巨额宝藏,进而晋升为全球顶级投资公司;巴菲特创建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从收购纺织厂开始就自始至终都是价值投资的布道者,几乎从未下地干活,数十年来却依然保持着高水准的投资回报——可以说,软银、伯克希尔的基因就是「资本家」、「生意人」。

而腾讯不是。他创造了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社交网络,他有着等同于中国网民的活跃用户数,无论过去人们如何唾骂、现在如何赞扬、未来如何看待,腾讯都应该是马化腾口中那个关注产品,重视体验,靠产品而不是资本去连接一切的公司。

2010年知名的「3Q大战」后,腾讯逐步走向开放,一场最高层主导的「什么是腾讯开放能力」会上,「资本」与「流量」被定义为腾讯的最核心能力,此后,腾讯在对外投资的路上逐步开疆破土。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年腾讯累计投资超过600家公司,这些公司横跨国内外,赛道涉及文娱、游戏、传统零售、O2O、出行、共享经济等,如果特别看好,腾讯甚至愿意买下全赛道的优质玩家实现全覆盖;轮次上,腾讯投资也几乎实现了天使轮到 IPO 的全周期覆盖,在外界看来,其打法类似于「把彩票站点的所有彩票都买一遍,或者干脆自己买下一家彩票中心」。

2017年,腾讯投资主管合伙人李朝晖曾表示,腾讯整体投资金额已经超过千亿规模;2018年,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腾讯投资年会上透露,投资公司的总价值比腾讯市值还高。

根据 IT 桔子的统计,腾讯在 2017 年的投资事件数量已经超过了 120 起,在资本上市,这个投资量级已经远高于大部分一线基金。

在知名天使投资人刘峻看来,腾讯在投资方面有着几大优势,包括:1)资金成本(年息2%,远低于VC和PE的募资成本);2)信息优势(微信支付交易数据、微信指数等各种统计数据);3)运营能力;4)流量能力;5)政策游说能力;6)数据能力。

「内部市场化、外部投资化,甚至内外部同时有几个团队在赛马,腾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全覆盖,保证各个方向都在腾讯的雷达上。而坚持掌握关键生产要素这点,则确保了即便投资条款没有规定,腾讯对被投项目依然有很强的控制力」,刘峻写到。

近一个月来,多样化的讨论让腾讯投资逐步从投资圈走向大众视野,高光时刻背后,腾讯投资也并非无懈可击,在很多观察家眼里,腾讯投资与腾讯主营业务、腾讯竞品、乃至行业风向都有着不少摩擦,而被腾讯加持过的公司,也并非现金到帐、鸡犬升天;甚至在投资条款上,也被强制「二选一」。

投资另一面

随着投资范围的扩大,被投企业与腾讯自营产品终究还是撕破了脸皮——今年2月,腾讯「立知」上线,是个典型的基于兴趣的信息流产品。当日,2016年接受腾讯投资的「即刻」发表声明,称此前腾讯应用宝以应用商店搜索内容外显合作为由谈过几次合作,甚至即刻提供了部分主体接口,而没想到腾讯转头就复制了一款竞品……随后或受迫内部压力,「立知」存活了不到12小时即下线。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类似的事件不止一起,转转CEO黄炜曾描述,2017年一款叫「闲贝」的二手交易平台被推出,定位与转转一样,而转转迄今为止唯一拿过一轮的外部投资就来自腾讯,或许同样受到内部压力,闲贝在一天「悄无声息」的下线了……

庞大的产品线和用户量,让「腾讯出品」与「腾讯投资出品」,成为了难以避免的矛盾,尤其是当「抄袭」二字指向曾经被其深度捆绑的腾讯时,或会更快的消耗几年来建立的开放姿态。

腾讯的行业地位也直接造就了腾讯投资的强势姿态,在最近的一次国内互联网大型并购——美团27亿美元收购摩拜过程中,腾讯也被认为最重要的主导方,不但巩固了腾讯在美团的话语权,也直接排除掉滴滴以更高价格收购摩拜的可能,而滴滴则也是腾讯最重要的投资布局之一,这场交易完成后,美团与滴滴在出行领域针尖对麦芒的局势也基本形成。

财经杂志的《美团收购摩拜的幕后风云》描述这场重磅交易时,写到:「(收购方案)为什么不讨论滴滴?因为根本不存在一个滴滴的方案,即使滴滴方案在董事会以多票通过,但在股东会上也通过不了,一定会被否决的。核心在于:裁判员是腾讯,而腾讯明确表示他们将否决滴滴小股投资的交易」。

这场被称为「情理之中,没有故事」的并购案中,腾讯的强势地位一览无遗。

腾讯的强势还存在于投资条款当中,华尔街日报指出「腾讯越来越像软银」一文中还认为,腾讯广泛的投资布局而是一个挤出竞争对手并提高自身利润的精心战略——2017年受益于众安保险、搜狗等的 IPO, 投资收益占据了年度利润的25%(2018年一季度仍然保持这个比例),而2017年投资收益近占比7%。

「腾讯的很多行动反映了这家公司希望在中国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领域和消费领域攻城略地,从而挤出竞争对手阿里巴巴,不让阿里入股这些业务,在众多交易中,接受腾讯投资的初创公司必须在协议文件中同意不接受阿里巴巴等腾讯竞争对手的投资或是不与其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华尔街日报指出。

在一些创业者看来,腾讯投资的条款已经几乎等同于要求站队,在企业发展青春期进行「二选一」;而在部分大型公司企业家眼里,腾讯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在挑起一场「内战」,意在 PK 国内另一大巨头阿里巴巴——过去媒体曾曝出腾讯投资的公司沃尔玛、步步高等要求拒绝使用支付宝,只可用微信支付。

之所以有些企业不愿意过早站队腾讯,核心原因是拿到了腾讯的钱并不等于上了岸,最后的成败更多还是看创业者自身造化,过往经历中,Portfolios 高调秀恩爱后的失败、渐渐陨落的、甚至被牺牲的,并非个案。

腾讯投资经常被提起了一个失败案例是好乐买,当年的的垂直电商风光无限,腾讯在 C 轮进入后并没有给这家公司带来好运,随着综合电商的越发强势,垂直于鞋子的好乐买也失去了增长动力,逐步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事实上,投资好乐买的那几年腾讯曾广泛布局电商——易迅、珂兰钻石、高朋、F团、飞凡几乎均已失败告终;而另一些公司再拿到腾讯的投资后也并没有如预期般加速成长——映客在卖身宣亚失败后在财务和用户被对手甩下,即使独立 IPO 也再难获曾经的直播第一股光辉;蘑菇街在完成合并美丽说后也并没等来理想中增长,反而失去了过往的增长动力;被寄予厚望的易鑫集团 IPO 半年后已经跌去了一半市值。

除了基本失败与独立上市的,还有一部分公司的结局在财务上或许收益不错,但对团队来说及基本属于「毕业」了,等待他们的重回起跑线的新开始了——比如被美团并购的摩拜单车,被蘑菇街并购的美丽说,被微影时代并购的格瓦拉,被猫眼并购的微影时代,被美团并购的大众点评,以及同程、艺龙等在线旅游 OTA 们。

当然,这些案例只是让我们看到曾成功投资了京东、搜狗、阅文这些已经实现 IPO、拥有巨型独角兽滴滴、美团,刚刚上市的的虎牙,风头正劲VIPKID等的腾讯投资,也有着自己的成长另一面——金钱永不眠,但并非永不败。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到了有机会与硅谷巨头们较量的阶段,无论腾讯还是阿里,更现实的理想远不该是成功转型,只求做个安静的投资家,用户们更希望自己每天使用数小时的产品以及这些耳熟能详的公司们,少些「买下整个行业坐收租金」的资本游戏,避免「二选一」似的内斗,最终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技术去建立竞争壁垒,拓展全球边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